定點茶女參與街坊防災活動,嘗試改善與在地社區的對立關係
- m55668
- 10月25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一、前言:從對立到互信的契機
在台灣各大城市的邊陲或老舊社區中,「定點茶女」往往被視為地方秩序的灰色存在。她們在租屋市場的邊緣地帶活動,與居民共享同一條巷弄,卻長期被排拒於社區公共討論之外。然而,近年防災意識提升、地方政府推動「社區防災士制度」與「災害應變演練」的背景下,一些茶業者開始嘗試以志工身份參與街坊防災活動,透過實際貢獻重新塑造與在地的關係。
這樣的跨界互動,不僅挑戰傳統對性工作者的道德標籤,也揭示一種「在地共生」的新契機。
二、社區對立的社會結構背景
定點茶業者長期面臨三種在地壓力:
道德污名與居民抗拒:在某些老舊公寓或商業巷弄中,居民視茶業者為治安與形象的威脅,常透過里長、警方或媒體抗議要求「驅離」。
租屋歧視與流動困境:房東因怕惹麻煩而不願長租,使茶女們居無定所,導致防災、保全、消防通報等基礎安全資訊缺乏。
制度性孤立:地方公部門的社區建設或防災演練多以「家庭戶」為單位,對「獨居女性、短租房客」幾乎沒有包容設計。
因此,當定點茶女主動踏入「防災志工訓練」的場合時,這不僅是一場技術學習,也是一種社會結構的突破。
三、案例分析:某舊城社區的防災合作實驗
以台北市某老社區為例,該地區因地震演練與火災通報系統老舊,區公所與社區發展協會舉辦了一場「女性防災自主工作坊」。一開始,多數居民對茶業者的出現抱持懷疑,但隨著幾場活動的進行,關係逐漸轉化。
共同學習的平等空間:茶女與一般居民一同操作滅火器、學習AED與避難包準備,透過身體性的參與建立信任。
資訊交換的意外契機:由於定點茶女熟悉夜間社區動態與巷弄地形,她們反而成為火警、地震等緊急狀況下的「夜間巡查線眼」。
協力網絡的萌芽:部分定點茶女在活動後自發成立「巷弄安全LINE群組」,與警民巡守隊分享夜間異常訊息,間接提升社區治安。
這個案例後來被地方媒體報導為「非典型志工的共榮實驗」,改變了部分公眾的偏見。

四、防災參與作為社會融入策略
從社會學視角來看,防災活動對定點茶女而言具有三層意義:
象徵性融入(symbolic inclusion):參與防災是她們被看見、被承認為「社區一份子」的重要儀式。
實質性安全獲得(material security):學習急救與避難知識,直接提升自我防護與客戶安全。
關係性重構(relational reconstruction):透過公共行動與居民共享「風險意識」,將過去的敵意轉化為互助基礎。
這一過程也顯示出「風險社會」中的一項轉化:災害防備不僅是技術問題,更是重構社會信任與身份承認的途徑。
五、制度面挑戰與政策盲點
儘管這類嘗試具有正面意義,但仍面臨三大制度性瓶頸:
志工制度的排他性:許多防災志工需要戶籍、里民身分登錄,排除了短租者與非法住戶。
地方政治文化的保守:部分里長或地方議員因選票考量,不願公開支持與性工作者合作的活動。
媒體報導的雙重標準:當茶女參與公益活動時,媒體仍常以「另類志工」「風化區女郎變防災手」等耸動標題再度標籤化。
因此,若要長期推動此類融合,政策上必須正視「非典型居民」的社會參與權。
六、社會創新路徑:從個案到制度化
未來可考慮以下幾項制度創新方向:
防災志工多元身分制度:建立「臨時居住志工」或「街區安全協力者」制度,讓短租者可參與社區訓練。
社區教育再設計:將性別平權、勞動安全與防災納入地方學習課程,促進居民對不同職業的理解。
平台媒合與匿名參與:透過LINE Bot或地方App讓「無身分者」也能匿名回報災情、協助巡查。
跨領域合作基金:由地方政府、NGO與行業自救會共同設立「社區共生基金」,支持從業者參與公共服務。
這些措施可將「道德治理」轉化為「風險共治」,讓安全議題成為社會整合的新語言。

七、地方認同的重構與文化意義
當定點茶女穿上防災背心、協助搬運物資時,社區居民看見的已不只是「她們的職業」,而是一種共同生活的姿態。這種象徵轉化,挑戰了台灣城市長久以來「性別空間分層」的觀念:
— 白天屬於家庭與公務員,夜晚屬於茶業與邊緣者。
透過防災活動,兩者短暫地共享了同一個公共時間與空間。
這不僅是社會包容的實驗,也是城市文化成熟的表現。
八、結論:從風險共治走向共生社區
「防災」原本是為了抵抗自然災害的技術體系,然而在城市邊緣社區,它逐漸演化為「重建人際信任」的社會實踐。
定點茶女參與防災活動,象徵著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,藉由貢獻與行動重新奪回公共性。
她們的故事提醒我們:社會安全不只是警力與設備的問題,更是包容與理解的力量。
唯有當城市願意讓每一種職業都有發聲與參與的權利時,「防災社區」才能真正成為「共生社區」。
參考方向(延伸閱讀建議)
台北市政府防災士制度與公民參與報告(2023)
鄭文琦(2021),〈城市邊陲與社會污名〉,《社會學評論》,第89期。
黃郁婷(2022),〈性工作與社區認同的再生產〉,《性別研究季刊》。
延伸閱讀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