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送茶工作者社工介入難度高亟需信任建立
- m55668
- 7月10日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外送茶工作者現況與困境
1. 社會污名與歧視
外送茶工作者普遍遭受來自社會的負面標籤。主流價值觀常將外送茶工作等同於「墮落」或「不道德」,甚至認為外送茶工作者「自作自受」。這種污名化不僅來自社會大眾,連醫療、司法、媒體甚至政策體系也多有偏見。外送茶工作者因此傾向隱藏身分,難以公開尋求協助。
2. 法律壓力
多數國家與地區對外送茶工作仍採取刑罰、管理或限制政策。在台灣,性交易除特定區域外屬違法,警方臨檢、驅趕及行政處罰屢見不鮮,讓外送茶工作者生活於不安與恐懼之中。法律環境的不友善,導致外送茶工作者難以正當身分接受醫療、社福資源,處於權益真空。
3. 健康與安全風險
外送茶工作者常需面對性暴力、剝削、愛滋與性病傳染等高風險情境。部分人因缺乏保護機制,甚至遭遇客戶、組頭的暴力或金錢剝削。心理層面也常有焦慮、憂鬱、創傷後壓力等問題,但因身分隱匿及醫療歧視,鮮少主動求助。
4. 家庭與經濟壓力
不少外送茶工作者肩負家庭經濟壓力,甚至成為家中經濟支柱。部分因債務、疾病、單親、教育程度低等原因,無法從事其他行業,只得選擇外送茶工作。這些結構性因素加深了其處境的脆弱性。
社工介入外送茶工作者的難度
1. 隱蔽性與流動性高
外送茶工作場域隱蔽多變,如酒店、按摩院、網路、路邊等,且人員流動快速。這讓社工難以主動接觸目標個案,難以建立長期穩定的服務關係。社工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及人力在場域拜訪、關係建立與信任累積。
2. 信任障礙
外送茶工作者長期被外界傷害或背叛,不輕易信任陌生人,尤其是來自「官方」或「機構」的人。他們擔心資料外洩、身分曝光、甚至成為警方調查對象。即使社工出於善意,初期常遭遇冷漠、懷疑、排斥,導致服務推動困難。
3. 服務資源有限
針對外送茶工作者的專業資源有限,政府機構多將重點放在「勸退」、「就業輔導」等方向,忽略了其實際需求如健康促進、心理輔導、人身安全。部分NGO或熱線團體雖努力深耕,但受限人力與經費,服務範圍難以擴展。
4. 法律與道德兩難
社工常處於協助個案與守法的矛盾中。如鼓勵健康安全措施、協助醫療轉介等行為,可能涉及協助非法活動之虞。道德層面,部分社工自我價值觀亦難以與外送茶工作者的生活方式接軌,導致工作壓力與倫理困境。
5. 危機處理挑戰
外送茶工作者容易面臨突發性危機,如突發健康問題、家暴、警方臨檢、組頭追討等,社工需在短時間內做出判斷與支援。資源有限、法規不清、支持網絡薄弱,都加深危機處理難度。

信任建立的重要性
1. 基礎關係的前提
信任是所有社會工作實踐的基礎,尤其在高風險、高防備的外送茶工作場域中更顯重要。只有當外送茶工作者感受到安全、不被評價與尊重,願意開放自身處境時,社工才能進一步提供協助。
2. 增進服務接受度
信任能促進外送茶工作者主動表達需求、接受社會資源與專業協助。良好的關係有助於傳遞健康訊息、疾病預防、心理支持等多元服務,提升服務成效。
3. 降低復發風險
持續性的信任關係能協助外送茶工作者建立支持網絡,增強自我照顧與自我效能,預防高風險行為復發,如無套性行為、藥物濫用等。
4. 推動政策倡議
信任建立後,社工能與外送茶工作者共同蒐集需求、聲音與經驗,進而回饋政策推動,提升整體外送茶工作者權益。
信任建立的策略與實務
1. 尊重與非評價態度
社工必須以尊重、接納、不帶偏見的態度接觸外送茶工作者。避免以「勸退」或「拯救」為出發點,尊重其選擇,理解其困境與自主權。
2. 保密與匿名原則
強調資訊保密、服務匿名,讓外送茶工作者有安全感。社工應清楚說明個資保護措施,並承諾不主動向第三方透露資訊。
3. 彈性服務模式
採用彈性化、個別化的服務模式,如流動服務車、夜間巡訪、線上諮詢等,主動貼近個案生活圈。避免強迫固定時地點,順應個案實際作息。
4. 培養同理心與場域經驗
社工需培養對外送茶工作產業的認識與同理心。可透過參與培訓、與資深從業者對談、深入場域觀察等方式,避免單一觀點。
5. 建立合作網絡
與醫療、法律、心理、NGO團體等建立橫向合作,提供全方位支持。遇到危機或複雜個案時,能即時動員跨專業資源協助。

6. 強化能力與自主
鼓勵外送茶工作者自我照顧、提升健康識能,甚至培訓其成為同儕助人者(Peer Supporter),以「由下而上」的方式推動信任傳遞與支持。
7. 長期陪伴與耐心
信任非一蹴可幾,需要長期陪伴與耐心等待。社工需接受慢速進展與多次挫折,逐步累積個案對服務的信賴。
實務經驗分享
案例一:從防疫物資發放建立初步關係
某社福機構於疫情期間,主動前往紅燈區發放口罩、酒精與衛教單,藉由關懷入手,吸引外送茶工作者主動接觸。起初大多冷漠、戒心重,但數次拜訪後,有外送茶工作者開始主動詢問健康資訊、甚至尋求心理支持,社工逐步建立信任基礎。
案例二:同儕支持小組
由資深外送茶工作者擔任小組帶領,定期邀請同業參加健康講座、法律諮詢、心理輔導等活動。因同儕經驗分享與理解,參與者戒心較低,易於表達需求。社工在此過程中提供資源與支持,間接推動信任建立。
案例三:線上匿名諮詢服務
某NGO開設線上匿名諮詢平台,讓外送茶工作者無須暴露身分即可獲得法律、醫療、心理協助。透過線上文字、語音或聊天室,降低初期接觸障礙,進而吸引實際見面輔導的機會。
未來展望與建議
1. 政策支持與去污名
政府應針對外送茶工作者權益與健康加強政策支持,如完善醫療服務、強化職場安全、推動去污名宣導。立法層面應平衡管制與人權,提供彈性與保障。
2. 增設專業資源
鼓勵設立專門服務外送茶工作者的機構或窗口,並加強社工、醫療人員、警政單位的教育訓練,提升對外送茶工作議題的敏感度與專業度。
3. 強化社會教育
社會應以開放、多元的視角理解外送茶工作,去除「受害/加害」的二元對立,尊重每個人的選擇與生存權利。透過媒體、學校教育推動正確認知。
4. 鼓勵外送茶工作者自主參與
將外送茶工作者視為政策對話、服務設計的主體,鼓勵其參與權益倡議與同儕支持。讓服務更貼近實際需求,提升整體效能。
5. 跨領域整合資源
促進社工、醫療、法律、心理等領域橫向整合,共同服務外送茶工作者。建立快速通報、危機介入、後續追蹤的多層次支持網絡。
結論
外送茶工作者社工介入難度高,核心在於信任建立。唯有以尊重、同理、專業與彈性的服務態度,長期陪伴並真正貼近需求,才能突破隱蔽場域與防衛心理,協助外送茶工作者獲得健康、安全、尊嚴的生活。政府、社會、專業人員與外送茶工作者自身皆需共同努力,攜手打造更包容、多元與友善的社會環境。未來,唯有正視外送茶工作者的需求與處境,將其視為擁有自主權利的社會成員,才能真正落實「沒有人被遺落」的社會福祉精神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