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養網站應由主管機關設立標準與行為準則
- m55668
- 3天前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一、包養網站現象分析
包養網站,簡單來說,是媒合「包養者」與「被包養者」的網路平台。這類網站在國外早有先例,近年在華人地區也迅速流行。網站通常強調「雙方自願」、「互惠互利」、「嚴格審核」等機制,聲稱只是提供一種成人之間的選擇。然而,在現實運作中,包養網站涉及金錢交易、性別權力、倫理爭議甚至潛藏法律風險,因此無法以一般交友網站的標準簡單看待。
根據媒體報導與學術調查,包養網站的使用者多數集中在大城市、年輕族群以及經濟壓力較大的學生、單親媽媽等。部分人以「補貼生活費」或「提高生活品質」為由加入,也有人認為包養是一種情感與物質的交換,屬於現代社會關係的多元樣貌。然而,也有許多負面案例:如金錢糾紛、性剝削、隱私洩漏、詐騙甚至人口販運等。這些案例無不提醒社會各界,包養網站背後潛藏的不只是自由選擇,還有重大的風險與問題。
二、主管機關的責任與必要性
網路的無國界與匿名性,使得包養網站在監管上面臨挑戰。若完全不設限,容易讓違法、違德甚至犯罪行為有可乘之機。例如,網站若未落實身分驗證、金錢流向監控、年齡查核等機制,便可能淪為詐騙、人口販運、未成年性交易等犯罪的溫床。另一方面,若一味禁止包養網站,則會迫使相關需求轉入地下市場,反而更難管理與保護當事人權益。因此,主管機關必須主動介入,設立明確的標準與行為準則,以規範產業發展,同時平衡自由與秩序。

主管機關應負責制定以下幾個層面的標準:
網站註冊與經營資格: 針對包養網站經營者設立合法註冊門檻,要求公司登記、負責人背景審查、定期檢查網站運作,確保經營者具有法律責任與資本能力。
會員身分驗證與保護機制: 強制網站對會員進行實名制註冊,驗證身分、年齡(例如須滿18歲),並建置隱私保護與資料加密措施,避免個資外洩及未成年加入。
金流透明與反洗錢規範: 監控網站內金錢流動,要求平台設立合格第三方支付管道,並配合金管會等單位落實反洗錢、反詐騙監控。
禁止違法與不當行為: 包含禁止未成年參與、禁止性剝削、人口販運、暴力脅迫等,平台需設立檢舉、審查與應變機制,並與警方、社福機構合作。
定期自律稽核與教育宣導: 定期稽查網站內容、會員行為,並提供性教育、法律諮詢、心理輔導等資源,幫助會員提升自我保護意識。
三、國際經驗借鏡
觀察國外如美國、英國、澳洲等國的作法,不乏有針對約會、交友乃至包養網站設立行業自律協會或主管機關指導。例如,美國部分州政府要求相關網站必須揭露營運政策、會員資料審查與申訴管道,並配合警方偵辦違法案件。澳洲的網站則須遵守ACMA(澳洲通訊與媒體管理局)的規範,網站內容不得涉及違法、詐騙、歧視等。這些作法可為台灣及華語地區主管機關提供參考,量身訂做適合本地法規與文化的標準。
四、設立標準與行為準則的好處
保障弱勢權益: 對於經濟弱勢、社會弱勢者,合理規範能保障其不受剝削與詐騙,提升自我保護能力。

降低犯罪風險: 明確規範與稽查,有助於阻斷犯罪集團利用平台進行非法活動,如詐騙、性剝削、人口販運等。
促進產業自律: 有標準可循,產業能朝正向、合法、專業發展,減少不良競爭與亂象。
提升社會討論層次: 法規明定,有助於理性討論包養現象的本質、界線與社會意義,推動包容多元與尊重個人選擇。
五、潛在困難與配套措施
當然,主管機關介入不等於萬靈丹,實務上會遇到諸多困難:
價值觀衝突: 保守與開放價值觀衝突,社會輿論分歧。
法律適用難題: 現行法律如刑法、兒少法、人口販運防制法等,與包養網站規範如何接軌需進一步討論。
技術層面挑戰: 網路匿名性高,跨國網站難以追蹤與管理。
因此,應有配套措施,例如:
建立跨部會、跨國合作機制,提升資訊分享與案件偵查效率。
強化法治教育與社會宣導,提升大眾對於「包養」現象的正確認知。
推動產業自律,鼓勵業者成立自律聯盟,共同制訂自律規範與違規處分機制。
持續監測國際趨勢,隨時修訂本地法規以符合法治與人權精神。
六、結論
包養網站是現代網路社會下多元關係的縮影,既有合法的需求,也潛藏違法與危害。主管機關設立標準與行為準則,不僅有助於規範網站經營、保障會員權益,更能維護社會秩序、減少犯罪,並提升討論層次,使社會能以更理性與開放的態度面對新興現象。最終目標,不在於全然禁止或無限放任,而在於建立一套既能保障自由選擇,又能防範危害的平衡機制,讓包養網站這類服務能在健康、安全、有序的環境下發展。
延伸閱讀